近百年来,从高举“赛先生”的大旗,到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,再到“科教兴国”,我们言必称“科学”,似乎科学已经深入到国家、社会、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再没有什么词能媲美“科学”在国人心中的位置。然而,事实超乎很多人的想象:科学精神从来没有进入国人的文化内核,科学的含义一种相当模糊,公众的科学意识依然薄弱。这直接导致了这两种对待科学的普遍现象:我们生活中常说“你这样做不科学”,科学成了对于“对的”“正确的”“合理的”等词汇的指代,成了一种价值判断。就如胡适所说:我们也许不轻易信仰上帝的万能了,我们却信仰科学方法是万能的。科学方法被无限运用,仿佛可以包治百病。从近代科学进入中国起,在“科学救国”的迫切需求下,我们就本着一种实用态度来学习西方的科学,甚至把科学等同于技术,因此,学的却更多是“技”和“术”,而不是“科学精神”。这样的认知,不但严重违背了科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,甚至成为了我们今天发展的障碍。这些问题,都源于科学精神的缺失。只有渴求真理、渴望自由的人,才能把真正理解科学与科学精神的本质——“科学”,本就根源于古希腊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养,是西方语境下自我演绎进化而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;而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。因此,重新审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,是我们亟需补上的一堂现代文明必修课。吴国胜这套《科学精神系列》丛书(《什么是科学》+《科学的历程》),正是这样一套国人必备的科学通识读物。科学对我们来说,是个外来词汇,在很多时候含义并不那么清晰。而对西方人来说,科学的指称则是很清晰的,就是指近代欧洲诞生的自然知识类型,就产生于他们的文化传统之中。因此,西方的经典科学通识著作,并不适合中国人,我们读来总有不够透彻、隔靴搔痒之叹。而这套书针对中国人自身面对的问题,在本土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进行解答。既立足于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今天,同时也从如何对待古代中国技术资源的问题出发,反思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:科学精神问题缺失的背后,受到怎样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态的影响?“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”为什么是一个哲学问题,而不是历史问题?这套《科学精神系列》真正做到了有趣又有料。其中,《什么是科学》,让我们直面文化传统中有关科学精神的误区,追溯科学精神的本质;继而,《科学的历程》帮助我们认清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位置。那些历史进程中生动活泼的细节,对当前时代和自身文化的深刻洞见,配合“简洁而不乏激情的叙述”,极具可读性。这套书的作者吴国盛教授,先后任教于北大哲学系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,一直是北大清华最受欢迎的科学通史课主讲教授,同时也是中国科学史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。《什么是科学》自2016年出版极受欢迎,已经多次加印。《科学的历程》初版距今已近20年,一直是科普领域畅销图书,此次版本是作者根据最新研究全新修订新版,插图全面更新。两本书都有吴国盛老师亲笔签名版,数量有限,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(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吴国盛领衔翻译的巨著《剑桥科学史》)。▍延伸阅读
哈耶克诺奖演说:滥用科学、误解人性,是一切乌托邦灾难的根源(精华版)
哈耶克: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
吴国盛:对科学的三大误解
爱因斯坦:自由与科学
吴国盛: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科学
葛剑雄:人文学科的“科学”与“人文”
书讯|科学的反革命:误解科学,终将带来奴役与巨大的灾难
饶毅裴钢科学事件:道德>真理?